可补正的排除规则

你在这里

可补正的排除

“可补正的排除规则”,作为中国刑事证据法独创出来的制度安排,给予公诉方对那些程序瑕疵进行补救的机会。事实上,“强制性的排除”作为一种“不可补正的排除”,属于一种带有“极端性”的程序性制裁机制。这种排除规则一旦得到适用,就可能导致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受到否定,使得公诉方的证据体系受到削弱,甚至可能造成公诉方追诉犯罪的努力归于失败。这种“不可补救”的宣告无效制度既然具有如此严厉的制裁后果,那么,在适用范围上就不能不受到适度的限制。

但是,对于那些带有技术性违法性质的“程序瑕疵”,法庭如果动辄采取“强制性的排除”,显然违背比例性原则,使得宣告无效的制裁行为与非法取证行为的严重程度不相适应,并且容易导致其他重要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所谓“程序瑕疵”,主要是指那些在程序方法、步骤、时间、地点、签名等技术环节存在违法情节的调査取证行为。这种技术手续上的非法取证行为,由于没有违反重大的法律准则,没有侵犯重大的利益,没有违反法律明文规定的禁令,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没有必要采取“强制性的排除”,而应给予公诉方予以补救的机会。

例如,根据《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14条的规定,侦査人员询问证人“没有填写询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姓名或者询问的起止时间、地点的”,“询问证人的地点不符合规定的”,法庭可以将其视为收集证据程序上的瑕疵,并可以适用“可补正的排除”。又如,根据该规定第21条,侦査人员讯问被告人时“没有签名的”,或者“首次讯问没有记录告知被讯问人诉讼权利内容的”,法庭也可以将其视为程序瑕疵,并适用“可补正的排除”。该规定的其他条文,如第9条(对物证、书证)、第26条(对勘验、检查笔录)以及第30条(对辨认结果),也都作出了大体相似的规定。甚至就连《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14条有关排除非法物证、书证的规定,也都包含了这种“可补正的排除”的意思。只不过,这一条文既属于一种自由裁量的排除,也同时带有“可补正的排除”的性质。’

当然,这些程序瑕疵属于一种更为轻微的程序违法行为,对于侦査人员通过这些违法行为所获取的证据,证据法不再称其为“非法证据”,而是直接称之为“瑕疵证据”。根据前面的讨论,刑事证据法已经建立了两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那就是强制性的排除规则和自由裁量的排除规则。这两种排除规则所适用的对象都属于“非法证据”。相反,刑事证据法针对那些存在程序瑕疵的“瑕疵证据”,则要一律适用“可补正的排除规则”。由此,“可补正的排除规则”其实可以适用于两类证据:一是侦査人员非法所得的实物证据,二是侦査人员通过不规范或轻微违法行为所获取的“瑕疵证据”。当然,从所适用的证据数量来看,“可补正的排除规则”所适用的主要对象还是瑕疵证据。

标签: 

分类导航

 
Purus ipsum, ac elementum libero. Nam sem purus, blandit sed malesuada nec, consectetur sed neque. Cras iaculis quam in elit dapibus sed volutpat. Pellentesque ipsum tellus.
Purus ipsum, ac elementum libero. Nam sem purus, blandit sed malesuada nec, consectetur sed neque. Cras iaculis quam in elit dapibus sed volutpat. Pellentesque ipsum tellus.

律师名片

 

上海刑事辩护律师      邱国开律师,系本站主编,在司法机关从事过侦查和公诉工作数年,现执业于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长期专注于刑事辩护、合同法、公司法的研究,成功代理过大量案件,服务领域包括刑事辩护、民商事案件代理、企业规章制度设计、合同文本的起草、公司法律顾问等。

电话/微信:15026491946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1365号5号楼10B座

以下为律师微信二维码

weixin

 

 

 

 


Tel:15026491946 QQ:47730654 Email:plato741@163.com

苏ICP备11080979号-7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1197

本站版权归fnlvshi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转载之资源,均为学习研究之目的,如若涉及版权,请联系站长审核后删除